《太常引·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》-凯发官网平台
[宋] 辛弃疾
一轮秋影转金波,飞镜又重磨。
把酒问姮娥:被白发、欺人奈何!
乘风好去,长空万里,直下看山河。
斫去桂婆娑,人道是、清光更多!
把酒问姮娥:被白发、欺人奈何!
乘风好去,长空万里,直下看山河。
斫去桂婆娑,人道是、清光更多!
【注释】
①作于淳熙元年(1174)中秋,时稼轩再度出仕建康。吕叔潜:名大虬,是当时一位文人。馀不详。 词为友人而赋,然也自吐悲愤,自抒豪情。全词紧扣秋月着笔,充满奇思丽想,基调奋发乐观。一起咏月,继之,把酒问月,隐寄壮志未酬鬓先斑之恨。下片乘风凌空,俯瞰山河,寓鹏飞万里之志。结拍奔月斫桂,周济云:“所指甚多,不止一人。”(《宋四家词选》)
②“一轮”两句:言明月皎洁,似飞镜重磨。秋影:秋月。金波:金色的月光。《汉书·礼乐志·郊祀歌·天门》:“月穆穆以金波。”谓月光清明柔和,如金色流波。飞镜:飞天铜镜,喻月。
③姮(héng恒)娥:指神话传说中的月里嫦娥,此代指月。白发欺人:白发日增,似有意欺人。薛能《春日使府寓怀》:“青春背我堂堂去,白发欺人故故(屡屡)生。”
④好去:见前《木兰花慢》(“老去情味减”)注⑥。
⑤“斫去”两句:化用杜甫诗句:“斫却月中桂,清光应更多。”(《一百五日夜对月》)斫(zhuó浊):砍。桂婆娑:指桂枝。神话传说谓月宫有桂树,更有吴刚伐桂之说。婆娑(suō缩):枝叶飘舞貌。
http://www.blogms.com/stblogpagemain/efp_bloglogkan.aspx?cbloglog=1002134066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众所周知,辛弃疾是宋代豪放派词作家的杰出代表。他的这首《太常引》,运用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,通过古代的神话传说,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反对妥协投降、立志收复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。从这首词的内容看,此词可能是淳熙元年(1174 ),作者在建康(今江苏南京)任江东安扶司参议官任上所作。这时作者南归已整整十二年了。为了收复中原,作者曾多次上书,力主抗金,收复中原。但他的建议根本不被人理睬,在阴暗的政治环境中,词人只能以诗词来抒发自己的心愿。
这首词的上片,词人巧妙地运用神话传说构成一种超现实的艺术境界,以寄托自己的理想与情怀。“一轮秋影转金波。飞镜又重磨。把酒问姮娥:被白发欺人奈何?”作者在中秋之夜,对月抒怀,很自然地想到与月有关的神话传说:吃了不死之药飞入月宫的嫦娥,以及月中高五百丈的桂树。词人运用这两则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,借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阴暗的政治现实的矛盾。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己任,但残酷的现实使他的理想不能实现。想到功业无成、白发已多,作者怎能不对着皎洁的月光,迸发出摧心裂肝的一问 :“被白发欺人奈何?”这一句有力地展示了英雄怀才不遇的内心矛盾。
词的下片,作者又运用想象的翅膀 ,直入月宫,并幻想砍去遮住月光的桂树。想象更加离奇,更加远离尘世,但却更直接、强烈地表现了词人的现实理想与为实现理想的坚强意志,更鲜明地揭示了词的主旨。
作者这里所说的挡住月光的“桂婆娑 ”,实际是指带给人民黑暗的婆娑桂影,它不仅包括南宋朝廷内外的投降势力,也包括了金人的势力。因为由被金人统治下的北方南归的辛弃疾,不可能不深切地怀想被金人统治、压迫的家乡人民。进一步说,这首词还可以理想为一种更广泛的象征意义,即扫荡黑暗,把光明带给人间。这一巨大的意义,是词人利用神话材料,借助于想象和逻辑推断所塑造的形象来实现的。
总之,辛弃疾的这首词,无论是从它的艺术境界,还是从它的气象和风格看,他都与运用神话传说的浪漫主义手法有着密切的联系。作者通过超现实的艺术境界,来解决现实的苦闷与实现理想的浪漫主义手法的特点 ,是一首富于浓厚浪漫主义色彩的优秀词章。
①作于淳熙元年(1174)中秋,时稼轩再度出仕建康。吕叔潜:名大虬,是当时一位文人。馀不详。 词为友人而赋,然也自吐悲愤,自抒豪情。全词紧扣秋月着笔,充满奇思丽想,基调奋发乐观。一起咏月,继之,把酒问月,隐寄壮志未酬鬓先斑之恨。下片乘风凌空,俯瞰山河,寓鹏飞万里之志。结拍奔月斫桂,周济云:“所指甚多,不止一人。”(《宋四家词选》)
②“一轮”两句:言明月皎洁,似飞镜重磨。秋影:秋月。金波:金色的月光。《汉书·礼乐志·郊祀歌·天门》:“月穆穆以金波。”谓月光清明柔和,如金色流波。飞镜:飞天铜镜,喻月。
③姮(héng恒)娥:指神话传说中的月里嫦娥,此代指月。白发欺人:白发日增,似有意欺人。薛能《春日使府寓怀》:“青春背我堂堂去,白发欺人故故(屡屡)生。”
④好去:见前《木兰花慢》(“老去情味减”)注⑥。
⑤“斫去”两句:化用杜甫诗句:“斫却月中桂,清光应更多。”(《一百五日夜对月》)斫(zhuó浊):砍。桂婆娑:指桂枝。神话传说谓月宫有桂树,更有吴刚伐桂之说。婆娑(suō缩):枝叶飘舞貌。
http://www.blogms.com/stblogpagemain/efp_bloglogkan.aspx?cbloglog=1002134066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众所周知,辛弃疾是宋代豪放派词作家的杰出代表。他的这首《太常引》,运用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,通过古代的神话传说,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反对妥协投降、立志收复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。从这首词的内容看,此词可能是淳熙元年(1174 ),作者在建康(今江苏南京)任江东安扶司参议官任上所作。这时作者南归已整整十二年了。为了收复中原,作者曾多次上书,力主抗金,收复中原。但他的建议根本不被人理睬,在阴暗的政治环境中,词人只能以诗词来抒发自己的心愿。
这首词的上片,词人巧妙地运用神话传说构成一种超现实的艺术境界,以寄托自己的理想与情怀。“一轮秋影转金波。飞镜又重磨。把酒问姮娥:被白发欺人奈何?”作者在中秋之夜,对月抒怀,很自然地想到与月有关的神话传说:吃了不死之药飞入月宫的嫦娥,以及月中高五百丈的桂树。词人运用这两则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,借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阴暗的政治现实的矛盾。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己任,但残酷的现实使他的理想不能实现。想到功业无成、白发已多,作者怎能不对着皎洁的月光,迸发出摧心裂肝的一问 :“被白发欺人奈何?”这一句有力地展示了英雄怀才不遇的内心矛盾。
词的下片,作者又运用想象的翅膀 ,直入月宫,并幻想砍去遮住月光的桂树。想象更加离奇,更加远离尘世,但却更直接、强烈地表现了词人的现实理想与为实现理想的坚强意志,更鲜明地揭示了词的主旨。
作者这里所说的挡住月光的“桂婆娑 ”,实际是指带给人民黑暗的婆娑桂影,它不仅包括南宋朝廷内外的投降势力,也包括了金人的势力。因为由被金人统治下的北方南归的辛弃疾,不可能不深切地怀想被金人统治、压迫的家乡人民。进一步说,这首词还可以理想为一种更广泛的象征意义,即扫荡黑暗,把光明带给人间。这一巨大的意义,是词人利用神话材料,借助于想象和逻辑推断所塑造的形象来实现的。
总之,辛弃疾的这首词,无论是从它的艺术境界,还是从它的气象和风格看,他都与运用神话传说的浪漫主义手法有着密切的联系。作者通过超现实的艺术境界,来解决现实的苦闷与实现理想的浪漫主义手法的特点 ,是一首富于浓厚浪漫主义色彩的优秀词章。
辛弃疾
辛弃疾(1140年5月28日-1207年10月3日),原字坦夫,后改字幼安,号稼轩,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(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)人。南宋豪放派词人、将领,有“词中之龙”之称。与苏轼合称“苏辛”,与李清照并称“济南二安”。
辛弃疾生于金国,少年抗金归宋,曾任江西安抚使、福建安抚使等职。著有《美芹十论》、《九议》,条陈战守之策。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,后被弹劾落职,退隐山居。开禧北伐前后,相继被起用为绍兴知府、镇江知府、枢密都承旨等职。开禧三年(1207年),辛弃疾病逝,年六十八。后赠少师,谥号“忠敏”。
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,以功业自许,却命运多舛、备受排挤、壮志难酬。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,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、民族命运的关切、忧虑,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。其词艺术风格多样,以豪放为主,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。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,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,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,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;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。现存词六百多首,有词集《稼轩长短句》等传世。
辛弃疾生于金国,少年抗金归宋,曾任江西安抚使、福建安抚使等职。著有《美芹十论》、《九议》,条陈战守之策。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,后被弹劾落职,退隐山居。开禧北伐前后,相继被起用为绍兴知府、镇江知府、枢密都承旨等职。开禧三年(1207年),辛弃疾病逝,年六十八。后赠少师,谥号“忠敏”。
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,以功业自许,却命运多舛、备受排挤、壮志难酬。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,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、民族命运的关切、忧虑,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。其词艺术风格多样,以豪放为主,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。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,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,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,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;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。现存词六百多首,有词集《稼轩长短句》等传世。
相关作者
相关诗词